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A 归纳类比Analogy——发现蕴含的共通原理
科学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莫过于开普勒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一概念成功地解释了行星按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原理(Gentneretal.,1997)。他从太阳光芒强弱程度变化的类比中获得启发:光线照得越远,强度就会越弱,以此类推,万有引力亦是如此。虽然这个思路现在看来非常容易理解,但在当时可不是一拍脑袋灵光乍现得来的。事实上,开普勒经过多年研究才逐渐将光线与万有引力之间的类比关系勾勒出来,用来解释行星的椭圆轨道。由此可见,一个好的类比需要经过设计者仔细推敲,从而让学习者能够由已知事物出发,自然地构建起通向新事物的桥梁。
B 归属感Belonging——消除焦虑,融入集体
学习是一种社会化活动。首先从学习场景上来说,学习发生在社交情景中,比如教室或者办公场所等。即使是一个人在家里静静地读书也是社会化的,因为书也是由人所写,它或多或少呈现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例如,在社会中谁是受人尊敬的知识生产者等微妙的信息。另外,阅读的目的也通常包含很多社会意义,比如为了在学校中争取优异表现,或者增加聊天的谈资,等等。
学习环境中能提升归属感的干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侧重于改变学习者对归属感的认知,发挥作用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却非常有效;第二种方法则涉及对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改造,从而提升社交关联和归属感。
提升归属感的方法之一是帮助人们重新理解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尤其是正在经历挫折的时候。人们常会因短暂的失败而误认为自己不属于这类群体,而实际上就算对于这群人而言,失败也乃兵家常事。因此,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失败可以在心理层面带来强大的积极影响,切莫以某次成败论英雄。
学生在面对诸如“建设性批评”这种既可正面接受、又可负面解读的信息时,自己以往的经历是如何影响对事情的看法的(
学生们可能会把批评看作是对自己改进提升的善意指导(正面理解),或者是对自己不擅长某个学科的论断(负面理解)。这些不同的初始认知或是把学生带入一个良性循环,促使他们持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或是把他们带入一个恶性循环,使他们压力倍增,感到焦虑不安,最终以失败告终。
有归属感的时候人的状态好极了,没有归属感的时候则糟透了。归属感干预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让一个人加倍努力,在困难面前树立更强大的坚持意志,同时更少纠结于自己合不合群的问题。这些眼前的直接影响会不断积累,产生更为长期的效果,例如更出色的学习表现等。
有关归属感的早期研究表明,对学校有较强归属感的学生其学习动力更强、更努力、成绩也更好(Goodenow,1993)。归属感能促使人坚持不懈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人们往往会在任务变得艰难时开始怀疑自己。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归属感对于塑造坚韧不拔精神的重要性就已经有所体现。
举个例子,在一项研究中(Master&Walton,2013),独处于房间中的学前班儿童需要完成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拼图。在一个实验组条件下,孩子们只拿到拼图。另一组中,孩子们则穿着写有数字3的衬衫,同时得知“你是3号小朋友,你的任务是做拼图”。在第三组中,孩子们穿着蓝色衬衫,并得知“你属于蓝色组,蓝色组的任务是做拼图”。虽然所有孩子都是独自完成的,但穿蓝色衬衫、知道自己是拼图组的孩子比其他两组孩子坚持的时间长40%。即便孩子们并没有看到小组的其他成员,但仅仅是知道自己属于“蓝色拼图组”,就可以提高他们坚持“拼”下去的意志。
在一组条件下,贴纸写着他们是“解题组”。另一组条件下则写着他们是“解题人”。结果自认为是解题组的人会坚持更长时间(Walton,Cohen,Cwir,&Spencer,2012)。感受到社会关联或是对群体的归属,会让人即便在独自面对挑战时也能不断坚持下去(因为你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C 对比组合Contrasting Cases——辨别关键信息
而龙虾就厉害了,它们的感觉接收器中含有铁,因此可以捕捉到地球的磁场,然后这种感觉信号就不断地从接收器传递到大脑,变身“超级导航”。
常见的观点多半是,“想让学习者记住啥,就给他们一遍遍重复啥。”然而,这种逻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学习一件事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学习它不是什么”。
也许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开开心心带着参考资料去参加开卷考试,但解题时却尴尬地发现不知道这道题该用哪个公式!这明显不是记忆力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如何分辨公式的应用场景,这才导致公式都落得毫无用武之地。
糟糕的指导指的是那些重点模糊,不能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导向关键对比特征的指导。仅仅是口头上要求学习者“要比较,要对比”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指导。学习者会在过程中发现太多无足轻重的差别,而不去思考更深层的含义。他们需要一个能起到指引效果的框架体系。
D 精修勤练Deliberate Practice——专家的养成之路
专业知识需要通过专业的方式获取(Bransford&Schwartz,2009)。专业的老师和教练对于选择正确的任务至关重要。如果任务过于简单或者复杂,练习都不会奏效。指导老师同时也扮演了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角色——找出弱点并监督练习,比如在体育运动领域,短跑教练会指出顶尖运动员在步伐节奏方面的问题。当然,正所谓知易行难,有些时候甚至行家自己都不易察觉。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结构更为明确的学科,比如编程或者数学,学习助教的角色可以由电脑来扮演(Anderson,Corbett,Koedinger&Pelletier,1995):它不仅可以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识别出未被组块化的认知过程,然后再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提供专门的训练。
因此通常来说时长较短的高强度练习更为理想。如果学校每天给学生布置3~5个小时的作业,那么学生一定做不到自始至终都保质保量地完成,达不到精修勤练的标准。相比之下,少而精的训练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E 详细阐释Elaboration——让记忆更有意义
强化记忆的基本策略是建立新信息与已知内容之间的关联。这里有三种相辅相成的方法:①准确且相关的阐释,②组块化,③与结构清晰的知识相融合。
地点记忆法(methodofloci)就是经典的例子之一。当人们需要记住一系列操作步骤、一篇演讲稿的各段内容,或是其他顺序性信息时,可以想一想自己平时从家到单位的路线以及沿途的地标(或者任何熟悉的路径),再把每个步骤或各段内容对应到这些地标上。一旦把记忆“放到”了相应的位置上,想要找回记忆的时候,只要想想自己去上班的路线即可。
F 反馈Feedback——自我提升的明镜1
还有一种更为高精尖的科技,可以通过生物反馈来帮助那些忍受慢性疼痛的患者:仪器拾取大脑痛感区域的活跃程度,然后在屏幕上模拟成火焰的图像,从而使患者实时了解自己疼痛的程度。这种反馈信号就比只靠身体来感受疼痛更为灵敏、更为具体。
这项技术还包含了一段说明来指导病患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抑制痛感:患者的目标是熄灭这一团团“痛苦之焰”。虽然患者也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做到的,但通过尝试不同方法来熄灭火焰,最终就能找到并学会减轻实际痛苦的方法(
如果反馈是针对具体事情或行为的,就可以弱化它与人的关联。比如,不要说,“小艾薇,你是个优秀的设计师。”而要说,“小艾薇,你的这个设计中色彩运用得非常巧妙。”
G 自我生成Generation——创建持久的记忆
第一,任务要控制在合理的难度范围内(Bjork,1994):既不能太复杂导致完全记不住,又不能太简单,搞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搞定。这里推荐一种被称为扩展式练习(expandedpractice)的训练方式,即需要记忆的内容从少到多,每轮的记忆练习都在前一轮的内容之上,再多一点点新的信息。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自我生成强化的是记忆中“生成”的那部分,而不是触发该记忆的“线索”部分(
第三个要考虑的就是时间间隔。正如前文所述,分散练习要比集中练习更好,所以档期不要排得太集中。此外,还有一个与时间有关的重要因素——睡眠。人的记忆会在睡眠中得到巩固(
不断重复阅读并不能帮助你练习记忆,因为这句话就活生生地出现在你眼前,完全不需要动脑子。所以,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只阅读前半部分,然后尝试回忆后半部分:“
将来需要回忆什么,现在就练习回忆什么:利用一部分线索作为提示来生成目标记忆,这种训练可以提升记忆效果,使日后回忆起目标内容变得更加容易。
闪卡是最经典的例子:正面写着“愉悦”,背面写着其含义“快乐的,轻松的”。自我生成可以帮助提升对词语含义的记忆效果。在读到词语(线索)后,不要翻面,练习自己回忆出词语的含义(目标记忆)。如果每次只是看到词语后就把卡片翻过来直接阅读其含义,就起不到加深记忆的作用。
I 想象玩耍Imaginative Play——锻炼认知控制
那些每天只有一小时打斗玩耍,却没什么社交互动的幼鼠,反而成长为更擅长社交、不畏惧、更易从压力中缓解出来的成鼠。可以说,让成鼠变得更善于社交的不是社交互动,而是打斗玩耍。
M 动手创造Making——在创造中培养兴趣,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优质项目式学习的四个条件:①合适的学习目标;②充足的学习资源;③多次反馈与修改的机会;④鼓励原创与支持交流的社交环境。
N 规范Norms——培养学习“游戏规则”
安永指出,班级里如果都是工人阶层的孩子,那么课堂学习规范也会反映出工人阶层的行为规范,比如服从指令、效率至上、保持沉默,等等。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些规范可以为自己实现人生成功而保驾护航,自然也就成了指导行动的不二法则。如果孩子们长大后从事流水线上的工作,继承工人阶层的衣钵,那么上述的行为规范就会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雇员。然而,若是换做上市公司总裁办公室的工作又会如何呢?那里所需要的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品质,对于沉浸在工人阶层学习规范中的年轻人来说将会无所适从。
在精英子女荟萃的私立学校中,人们崇尚的是以国际背景为舞台的综合竞争力。例如,校方会鼓励学生们整合信息、交流思想、打破陈规、探索创新、理性推理,等等。学生们举手投足都在践行这些规范,因此也不难理解他们长大后能够胜任大权在握的岗位,在国际舞台上闪闪发光。根据安永的理论,学校中的学习规范让美国社会的阶级层次能够“恒久流传”。
如果想在学习活动中树立起规范,那就一定要确保包括你自己在内,每个人都去遵守规范(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家长一边看电视一边督促孩子学习的方式总是效果不佳)。
R 奖励Reward——塑造学习行为
众多形式的奖励中,效果最强的当属一级强化物(也称为非条件强化物,即人类天生就理解的奖励方式)。一级强化物有多种形式,包括食物、水、关爱,等等。这些强化物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讲,教育工作者不应当使用一级强化物作为要挟,迫使学习者去完成一些事情。例如在实验研究中,在孩子身上使用一级强化物是被禁止的。研究人员既不能利用食物或额头一吻作为奖励,也不能以不给水喝或剥夺关爱作为惩罚。
二级强化物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比如成绩、分数、勋章,等等。二级强化物(也称为条件性强化物)之所以具有奖励效果,是因为它与其他奖励体验形成了关联。每当你夸赞小狗狗“做得真棒”的同时,给它喂点好吃的,就是在建立“好吃的”与“做得真棒”之间的关系,于是“做得真棒”这句表扬就变成了二级强化物。
为了能够让公共场合下吵吵闹闹的孩子迅速安静下来,很多家长会把手机无奈地递给孩子。虽然孩子们立刻就安静了下来,但是这却强化了吵闹的行为。于是当孩子们又想玩儿手机的时候,就会继续吵闹,这时你意识到每次都用手机来安抚孩子是行不通的,于是就拒绝了玩儿手机的要求。这就等同于对吵闹的行为进行了时有时无的随机强化,吵闹会愈加频发,也愈难平抚。
如果老师对那些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反而会在不经意间鼓励了他们的不良行为,因为被人关注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威尔奇维茨(Wielkiewicz)提出了一条课堂管理的黄金法则:“忽略,尽可能忽略那些恼人的不良行为。同时,尽可能多的关注那些举止端正、表现优良的学生(1995,p.5)。”
如果希望通过奖励来塑造新行为的发生,就要在期待它发生的所有场景中,分别奖励该行为。
研究人员给一群高中生讲解自我激励与目标维护的技巧,比如设定提醒、设计合理的小目标、创建自我奖励的积分系统,以及在目标完成后及时从家长那里换取奖励等(Oppezzo&Schwartz,2013)。随后,学生们给自己设立了多吃蔬菜水果的目标。三周后,这组学生的确提高了吃蔬菜水果的总量。作为对比,第二组高中生只学习了自我对话的应对策略(比如,给自己加油鼓劲,不给自己找借口等)。他们吃蔬菜水果的总量则没有明显提高。
对于人们起初不太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在圆满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嘉奖,就能够提高人们
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告知人们完成任务后可以换取奖励,就算这个人对任务是真爱,那他内心由衷的积极性也会被削弱。
承诺奖励对创造力产生的副作用,在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中都被证实是广泛存在的(
以事先答应好的奖金作为激励员工创新的方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具体请参考Pink在2009年的TED演讲)。而更为有效的方法则是那些可以直接作用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策略(比外出考察、林间漫步、湖畔观赏,等等)。以能够丰富灵感的活动作为基础,奖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目标本身(
有些时候被奖励者可能会反客为主,出现下面这种糟糕却极富戏剧效果的画面:在一个嘈杂混乱的班级中,老师刚管住了左边又漏掉了右边,完全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最终她终于受不了了,爬到讲台上冲着全班大喊,“给我安静!”此时此刻,就成了学生们变相地塑造老师的行为。训练小狗狗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需要留意究竟是它在听到指令后坐下来,还是它主动坐下来等待你乖乖地交出食物。
S 自我解读Self-Explanation——拨云见日,参透字间含义
自我解读的过程涉及元认知。元认知是一种对自身思考与学习过程进行审视和调节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说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在阅读时,理想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解读来审视自己的理解。一旦发现哪里解释不通,就可以有意识地放慢阅读速度重新理解,或是回顾前文来确认是否漏掉了某些关键信息。
V 可视化Visualization——梳理复杂信息的空间结构
把思维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外化出来……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分析、反思、讨论。那些稍纵即逝的想法和内心思考的过程,非常容易受到注意力和记忆资源的限制和扭曲。分布式认知则能帮助我们“捕捉”到它们,用便于人们交流的媒介保存下来,甚至作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抽象的思路终于可以成为构建知识的砖瓦,而不再只是飞沙走石(
X 激动兴奋eXcitement——调动情绪,聚精会神
回到本章开篇的那个例子,如果闹剧发生的那一刻,你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那么关于课堂内容的记忆就会被加强,因为只有在大脑中占据主要位置的信息才会被兴奋感强化。如果被课堂一幕打断时你正好在走神,那么本就在脑海中飘忽游荡的课堂内容,很可能就会被兴奋的体验推向遗忘的边缘。因此,兴奋感只有加上适当的注意力才是最佳的学习配方。
兴奋是一种与“战或逃”的原始应激反应相关的生理变化,会让人心跳加快、掌心出汗、精神集中。情绪则为兴奋感增添上了积极或消极的色彩。积极的兴奋情绪会激活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和杏仁体,这两者都有助于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学习后紧接着发生令人兴奋的事件,也有助于提高对内容的记忆。此外,让人产生兴奋感的事件不见得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Y 我能行!Yes I Can——提高自我胜任感
班杜拉(Bandura,1997)描述了影响人们自我胜任感的四大因素:(1)胜任经验,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2)间接经验,看到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取得过成功;(3)社交劝导,听到别人说你能行;(4)生理信号,感知到自己在一项活动中投入的精力与时间。
长期)目标是一种持久而普遍存在的意图,既会在实现的时候对自己有益,又能超越自我进而对世界产生影响。”
非认知技能可能换个说法更为贴切:“那些至今在传统的智商等测试中尚未被涵盖,却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促使人取得成功的东西。”只不过这一大串实在称不上是个好名字,“坚持力”可能更利于传播。
改善自我效能的一种办法是改变人们对自己掌控成功能力的归因。
脑力学”(Brainology),一个帮助塑造成长型思维方式的项目[7]。该项目让学生领悟到大脑潜在的可塑性,当我们不断尝试的时候,神经元就会形成新的连接,大脑也会继续成长。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加倍努力,而不是纠结自己到底是不是天资聪颖。“
第二个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理解成功路上的崎岖坎坷,从而避免他们将错误和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的不足。
Z 睡上一觉Zzz——巩固一天的记忆
海马体(即大脑中与事件性记忆相关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