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能打败市场的神奇公式

第四章 价格、价值和安全边际

为什么这些公司的股价每年的变化会如此巨大,而公司实际价值的变化却并没有那么大?这是一个好问题,我通常会让学生们花些时间来进行详尽的解释或进行相关的论证。

第六章 你要做的就是选择质优价低的股票

如你在第一章中读到的,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这一神奇公式能够在将来长期奏效的道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神奇公式是如何选择质优价低的股票的。首先,该公式包括一个在美国一家主要股市上交易的3500家最大公司的名单。该公式根据
资本收益率,将这些公司从第1~第3500位进行排序。
其次,该公式仍然采用排序法,但这一次是按照公司的股票收益率进行排序。
最后,该公式将这两个排名综合在一起。该公式不是要找到资本收益率最高或者股票收益率最高的公司,而是要找到将这两个因素进行最佳组合的公司。一家资本收益率排名第232位,股票收益率排名第153位的公司,它的综合排名是第385位(232+153)。如果一家公司资本收益率排名第1位,而股票收益率排名第1150位,那它的综合排名将是第1151位(1150+1)。

第七章 神奇公式

如果我们将这2500家公司的股票依次分成相同的10组会怎么样呢?换句话说,第1组包括的250家公司的股票是神奇公式视为质优价低的股票,第2组是状况稍差的250家公司的股票,第3组是更差的公司的股票,依此类推,第10组,当然是神奇公式视为质劣价高的250家公司的股票。
如果我们每月将这样的做法重复一次,连续进行17年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持有每种投资组合(每种包括大约250种股票)一年,并计算一下它们的投资收益率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表格吧(见表7-2)。咦,这很有趣吧,神奇公式不仅仅只奏效于30种股票,神奇公式看起来正在有序地工作。排位高的股票表现最优秀,随着排名的下降,收益也相应地下降。第1组优于第2组,第2组优于第3组,第3组优于第4组,等等,从第1组到第10组依次下降。第1组,排名最佳的股票,在一年当中收益率超过排名最差的第10组15个百分点。这太惊人了!

买到一组能够严格符合格雷厄姆公式的股票是赚钱的好办法。不幸的是,在当今的市场上,只有极少数公司能满足这一公式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格雷厄姆的公式并不像原先那样奏效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神奇公式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只是一个排序公式,总会有一些股票排在第一位。不仅如此,由于公式运作有序,我们不会局限于排在前面的30种股票。因为排序靠前的一组股票的整体表现都十分出色,就会有很多业绩优良的股票可供我们选择。
不用太着急,证据很明显,可这只能证明神奇公式在过去是奏效的。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奇公式在今后也能奏效呢?

第八章 神奇公式并不是时刻有效

有一段历史总让我困惑,我总是不明白美国为什么能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当时美国只有13块小小的殖民地,却能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抗衡。英格兰拥有最优秀的海军、最强大的军队,也最富有。而由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美国军队却取得了胜利。这是怎么发生的?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原因,不过我不知道我的原因是否能够得到广泛的承认。在我看来,美国之所以赢得了这场战争,是因为美国在和一群傻瓜打仗!不管怎么说,英军的战法是令人羡慕的。在战场的一边,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士兵训练有素,队列整齐,身着漂亮的红色外套,连射击动作都那么整齐划一——我敢肯定这场面看起来相当不错。而在另一边,你可以看到我们那些杂乱无序的士兵,他们躲在岩石和大树后面,向一队队整齐、显眼的红色目标还击。美国当然会赢了。

事实证明,神奇公式在很多时候根本就不起效!你相信吗?事实上,平均来讲,神奇公式在一年中有5个月的表现都会略差。还是不提几个月吧,神奇公式通常在一年中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并不总是有效。

第十章 市场总会那么情绪化吗

神奇公式创造了我曾见过的最好的投资纪录,但好的纪录不应是你使用神奇公式的原因,也不应是你在收益不好时继续遵循神奇公式的原因,它不是你未来能获得好收益的保障。事实是,只有你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纪录时,它才真正对你有帮助。

第十一章 大多数人没有能力独立选择个股

事实上,神奇公式选中的公司的近况通常看起来并不那么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未来一两年的前景还会更糟,但这就是神奇公式能发现低价股票的原因。神奇公式使用的是去年的收益,如果使用今年或明年的预期收益,很多被神奇公式选中的公司可能根本就不会有这样好的价格机会。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理想的情况是,不盲目地将上一年的收益用于神奇公式,而将一个正常年份的预期收益用于神奇公式。[

我的同伴利用神奇公式背后的原理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但是,如果你不能进行这种分析(下面是本章的要点),你就不要独立地进行个股投资!
好,答案就是神奇公式并非选择个股,而是一次选择一批股票。看一下这些投资组合,你就会明白,利用上一年的收益通常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收益。当然,对于单个公司来说不一定是这样,但就平均状况而言,上一年的收益通常能对未来的正常收益提供很好的预测。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我们真的使用神奇公式,就想一次买入20~30种股票的原因。在使用神奇公式的时候,我们想要得到的是平均值(即神奇公式选中的一组股票所带来的平均回报)。既然神奇公式的平均回报意味着超凡的投资回报,那么买入神奇公式选中的多种不同的股票,将保证我们能够尽量达到这个平均水平。
下面就是我的建议:如果你不顾所有的警告,依旧想自己购买单只的股票,请不要进行大量的预测。将你的股票投资限制在少数低价位的“好”公司上。对那些为数不多的能够预测未来几年正常收益和企业价值的人来说,持有少数低价位股票是最好的方法。作为常用原则,如果你进行了真正的研究,并对你购买的公司十分了解,5~8种不同行业的股票就能占据你的投资组合的80%。(

第十二章 股票市场里没有牙仙

所以,我常常不知所措。如果你不想费力气,而且不介意获得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指数基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你有能力分析企业情况并希望付出努力,个股可以成为你的选择。唯一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或能力去逐个分析公司。我们在上一章中讨论过,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评估企业并计算今后几年的正常收益,你首先就不能投资个股。

第十三章 赚钱之后

几乎在每个美国大城市里,只有一半的公立学校的九年级学生能从高中毕业。想想这一点,无疑有很多原因导致了这种巨大的浪费,但不论何种问题,显然所有的年级都不可避免。很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甚至落后于四五年级的学生。

第十四章 应用指导

按照说明选择公司的规模(如市值超过5000万、2亿或10亿美元的公司等)。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市值超过5000万美元或1亿美元的公司应该是比较适宜的。
按照说明获得位于神奇公式前列的公司名单。
买入排名靠前的5~7家公司的股票。作为开始,在第一年里投入你计划投资金额的20%~33%。
每隔两三个月重复第四步,直到你已投入所有你打算用于神奇公式投资组合的资金。经过9~10个月后,你就会有一个由20~30只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例如,每三个月买入7只股票,每两个月买入5~6只股票)。
持有一种股票期满一年后就将其卖出。纳税账户在持有期满一年后几天内卖出已经赢利的股票,在持有期满一年的前几天将亏损股票卖出(如前所述)。用卖股票的钱和新增投资买入同等数量的神奇公式股票,替换已卖出的公司(第四步)。
在多年内延续这一过程。记住,你必须保证在不考虑结果的情况下至少延续这一过程达3~5年。否则,你就很可能会在神奇公式发挥效用之前错失良机。
利用ROA(资产收益率)作为筛选标准。将ROA的最低标准设置为25%(这将取代神奇公式研究中的资本收益率)。●在ROA高的股票中,筛选那些P/E(市盈率)最低的股票(这将取代神奇公式研究中的股票收益率)。●从名单上排除所有公用事业和金融类股票(如共同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股票)。●从名单上排除所有外国公司股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公司的名称后会带有后缀“ADR”(即“美国存托凭证”)。●如果某种股票的P/E值非常低,比如5或者更低,这可能说明上一年有异常情况或数据的使用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你可能想从你的名单中排除这些股票,你可能还想排除那些在上周公布收益的公司(这应当有助于降低数据不准或不及时的可能性)。

2010版后记

从根本上来说,巴菲特(深受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的影响)认为以低价买进公司很好。但是,以低价买进优质公司更好。
神奇公式的目的就是评测每家公司将其在营运资本和固定资产上的投资转化为赢利的能力。相对于在营运资本和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公司创造的赢利越多,神奇公式给它的经营排名越高。
神奇公式并不只是寻找低价公司,也不是寻找优质公司。它会设法买进那些将价低质优结合得最好的公司。

如果公式真的在每月、每季、每年(然后,有个傻瓜决定就此写一本书)都奏效,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遵从
这个公式。被公式选中的股票的价格就会被推高,公式最终将不再奏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公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并不那么伟大!

二元混沌系统:​​人对系统的预测会通过行为反馈干扰系统本身​​,导致预测结果失真甚至失效

附录

神奇公式依据以下两点对公司进行排位:资本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这些因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衡量。
1.资本收益率EBIT/(净营运资本+净固定资产)资本收益率是指息税前利润(EBIT)与占用的有形资本(净营运资本+净固定资产)的比值。之所以用这个比值而不是更常用的股本收益率(ROE,收益/股本)或资产收益率(ROA,收益/ 资产),有几个原因。

收益率通过计算息税前利润(EBIT)与企业价值(EV,股本市值[3]+净有息债务)的比值而得出。由于几个原因,我们更倾向于使用这一比值,而不是通常使用的价格/收益(P/E)比值或收益/价格(E/P)比值。收益率概念背后的基本思想,就是算出与收购价格相比,企业挣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