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风生水起,十年后一地鸡毛

前 言 如何对付金融过剩?

金融行业的产能过剩必然迫使人们寻找出路,这个出路就是次贷。人们总能发明词汇来美化次贷: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贷款、普惠金融。

为什么叫次贷,主贷是什么? 次是相对于好来说的,次贷就是不好的贷款。

中国企业在支付行业、科技行业很难找到变现的办法,因为服务价格被压得非常低,所以它们要通过信贷来变现。它们以为中国的信贷还没有饱和,更没有过剩。万一它们的判断是错的呢?也许中国的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也已经很过剩,甚至比美国更加过剩!

第一章 金融界一个巨大的误会

但是迄今为止它的主战场依然是信贷,即小额信贷,对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而消费者,准确地说是信用评级较低和尚无信用记录的消费者。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年,因此,小额信贷可以统称次贷。

多年前在中国香港成立并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开展小商户流水贷(有点像保理)的GlobalMerchantFunding,在死撑了三年后也垮了。它的三个美国创始人都负债累累,人间蒸发。

小商户流水贷也是死路一条

中国的情况最严峻。15家头部的P2P平台、助贷公司和导流公司在赴美或赴港上市之后几乎全部沦陷。多数公司的股价比上市价格下跌2/3或者更多,只有乐信仍然高于上市价格。几千家没有上市的公司,要么倒闭了,要么正在清理之中。几十万从业人员因此失业,上千人因违法被逮捕。还有几百万个人投资者和借款人将在盘根错节的债务链之中挣扎很多年。

虽然成功的例子也很多,但是总的来讲,消费金融会让人一直穷下去,而小微企业贷款只会加大企业倒闭的概率。

一旦跨过某一个额度,小企业信贷往往就只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互相伤害。而这个额度是需要非常高的技巧和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控制的东西。人往往贪心、信心爆棚,所以,只有少数伟人才能控制好这个额度。经济稍有波动,你就翻船了。所以,最佳的信贷额度也许是零。

有个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普惠金融20多年的英国人叫休·辛克莱尔(HughSinclair),他写了一本书叫ConfessionsOfAMicrofinanceHeretic。书中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听说过有人靠信用卡债务而脱贫,甚至变得富有吗?难道消费信贷不是固化贫困,或者至少拖慢你走向财务自由的一个因素吗?”
大家千万不要说,“节俭和量入为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其实这只是人类社会的常识而已,西方国家也讲究“livingwithinyourmeans”。当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朝西方靠拢之后,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同样变成消费信贷的奴隶。
有人说:“毁掉一个年轻人的办法,就是跟他谈财务自由。”我们认为,毁掉他,还有一个办法:跟他鼓吹消费信贷。

过去十年,金融科技公司号称要通过技术来减少违约和欺诈,可是除了极少数成功的例子,大家都失败了。我们的结论是,次贷就是次贷。在次贷人群中选优,概率上就有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辩解说:“我们做的是几乎优质(near-prime)的借款人。”可是这个界限太难确定,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这么高的利息率,不还是次贷吗?

社会要进步,人民要脱贫,就必须大搞工业,而且是大工业。孟加拉国、印度和不少穷国的小微金融固化了贫困的现状、固化了小微经营,这是政府的失败、社会的失败、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这是没有前途的、十分危险的。

第二章 次贷危机是怎样爆发的?

次贷是个相对的概念:违约风险较大、利率也较高,就叫“次贷”。
他们的报告标题是“TooMuchFinance”(太多金融),他们的结论是:如果金融行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很低,增加信贷和发展金融会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但是当信贷余额达到了GDP的80%~100%时,正面效应就开始变成负面效应。中国早就超过230%(

金融本身主要是对财富的再分配而已,它并不创造财富。
过去十年,人们都被金融科技的概念所蒙蔽了。也许金融科技公司的人连自己也骗了。他们
声称他们的大数据和数学模型、人工智能可以比你更了解你。他们说,他们用210个维度的760个指标和45个方程式来衡量你、预测你。但是,这些多数是没有意义的故弄玄虚,很多数据只是垃圾甚至错误的东西。英语有句话:丢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当然也是垃圾(Garbagein,garbageout)。

淘宝、天猫贷款风控逻辑的本质是店铺质押贷款。

它的生意很简单,就是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理财产品融资,并利用信托公司的放款人牌照发放房抵贷。对于泛华来说,资金成本大概在11%~12%,放款的利率在24%以下。

第三章 中美次贷的比较

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那场次贷危机不可避免。它一定会发生,尽管发生的具体时间、形式、后续影响和导火索或许会有所不同。每次爆发危机,人们就大谈教训和如何避免下一次危机,这些人全都错了!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危机会再次发生,以消除行业过剩的产能、过剩的信贷能力,让整个体系得以净化。但我们认为那次危机并没有达到目的,整个体系并没有得以净化,因为
2008年以来信贷过剩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在加剧。虽然那次危机会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但这种自我约束只能维持一段时期。渐渐地,大家又会放松警惕,然后,另一场危机也会悄然孕育。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国内上市的3000多家公司中,金融企业的净利润占全市场净利润的一半以上,2019年更是高达60%。也就是说,金融行业就是金矿。

第五章 全世界普惠金融的失败

储蓄是脱贫的必要条件,虽非充分条件。克制消费欲望和消费性借贷是国家繁荣和家庭繁荣之必需。
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打工,而不是蚂蚁般地重复性创业。大工业化是社会脱贫之路,在这一点上,韩国成功了,中国有了一些成功,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失败了。
储蓄不光是一个文化和习惯问题,也受到基础设施的影响。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帮助穷人克制消费、增加储蓄,付给他们公平的利率,才是真正有效的治理。可惜的是,那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没有走在正确的路上:不断地以通胀的方式剥削贫困的储蓄者,而且让人们失去了储蓄的兴趣和动力,这让贫困得以进一步固化。

在非洲很多地方,储蓄者不仅不得利息,而且还要反过来给银行(或者互助协会)支付高昂的保管费用。很多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合法地吸收储蓄。即使这样,笔者也认为是积德的,因为贫穷的农民最终有了积蓄,这是脱贫的关键一步!
政府真正想帮助穷人脱贫,就必须创造大量稳定的工作机会。大工业,也只有大工业,才能做得到。在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本来就大,而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普及的未来又会减少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使得大量稳定的工作机会愈加重要。

政府要努力为穷人提供三样东西:安全的储蓄机构,便宜而实用的保险,以及方便而快捷的支付。要淡化贷款。中国的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一类基础设施,对穷人的用处极大。
要脱贫,就必须搞大工业,也只有大工业才能提供大量稳定的工作机会。

统计学上有相关性的两个变量是否一定有因果关系呢?鲁德曼说,“Correlationisnotthesameascausation”(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小微信贷究竟是害了他们(让他们苟且偷生),还是真的帮了他们?同样,从业人员和金主们喜获经营牌照时,是否曾经想过,这个牌照同时也是亏损的门票、上吊的绳子?
10年前,融资担保公司惹人嫉恨,因为它们的杠杆10倍,中小企业为了从银行贷款,常常需要一个担保公司出具担保,做背书,它们“凭空”收取2%~3%的担保费,简直是印钞票!可是,大家忘了,这是刀尖上舔血。后来,整个行业上万家融资担保公司绝大多数壮烈牺牲了,现在剩下不到200家。

第六章 劳务输出就像小额贷款一样

如果政府不痛下决心,创立大工业,大家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可是政府一般不愿意承担起组织者的职责,因为这好像与自由经济理论相悖。穷国最缺的是组织能力。它们当然也缺资金,但更缺的是组织者。

第七章 金融科技:新瓶装旧酒

中小企业融资,对借款人的商业模式和前景的判断,是无法用机器来完成的。
他说,AI和区块链会在保险和财富管理领域有重大突破。这一点我们是有疑问的,因为这两个领域中的问题与信贷所碰到的挑战是一样的。科技手段只是让过程缩短了,可是慢一点有什么大问题吗?保险和财富管理是很急的事吗?

第九章 超前消费的信贷案例:澳大利亚

一个聪明的创业企业于2015年在澳大利亚诞生,它就是Afterpay,该公司可以帮你的顾客垫付货款,然后再从顾客那里分期收款,相当于帮你做赊账的保理,而且是无追索权的保理。

第十章 欧美小微信贷和消费金融

跟中国的情况一样,伙伴银行的逻辑其实也有道理:你说你们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很厉害,那你应担保我们银行的资金安全。如果不愿意担保,那就说明你害怕,缺乏自信。

第十二章 中国互金惨败教训:负责任投资与负责任放贷

在P2P行业,平台经营方的主要风险是道德风险。P2P本来是一端连接资金方(投资人),一端连接资产方(借款人)的纯信息中介,但在实际运作中异化为既能吸储又能放贷的地下银行,而且丝毫不受现有金融监管法规的约束。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曾公开批评,P2P金融是新瓶装旧酒——新瓶指的是互联网,旧酒指的是封建余孽式的老鼠会、高息揽储式的高利贷。可谓一针见血。

作为一个从业者,必须承认,中国监管部门曾给予互联网金融充分的空间和足够多的时间去试错,但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中国互联网金融过去十年在多个方向上的左冲右突,除了打擦边球、政策套利外,没有任何重大意义上的创新。最让人遗憾的是,这场实验以“科技向善”的口号开场,实践中却一步步滑向“科技向恶”。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一哄而上、大干快上、毫无门槛的金融创新不叫创新,而是行业毒药和灾难。如果非要定性的话,那就是,互联网金融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教训非常深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019第三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的发言)。

第十三章 蚂蚁金服:信贷旧业务褪色后,如何讲述科技新故事

蚂蚁金服盈利与估值的脱节,部分反映了金融科技公司过去几年的基本面:在剧烈变化的监管态势下,金融科技公司面临去金融、转科技的艰难选择,旧金融业务支撑了乐观的盈利预期和估值泡沫,但新科技仍然只是地平线上的一抹远景。
蚂蚁金服的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支付、信贷、理财、保险、征信、技术输出六部分,这几部分对应的主要产品是支付宝、蚂蚁花呗、借呗和网商银行、余额宝与蚂蚁聚宝、芝麻信用等。
支付业务是蚂蚁金服的基石和其他商业模式的起点,也是金融业务流量的入口。目前,支付宝的国内活跃用户超过9亿人。支付宝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占比大约为50%,略高于腾讯的财付通(约40%),这个比例已经基本稳定。

移动支付这块微信应该早就超过支付宝了

支付收入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备付金收入,另一部分是支付交易服务费。在2019年备付金集中缴存之后,备付金利息收入基本消失,蚂蚁金服支付业务的主要收入来自交易费率。

信贷业务是仅次于支付业务的另一大收入来源。这块业务主要包括C端的“花呗”“借呗”,以及B端的网商银行旗下的网商贷。不过,蚂蚁金服仅持有网商银行30%股份,2019年,网商银行净利润12.5亿元,在蚂蚁金服总利润中占比不大。
信贷业务的主要看点在花呗和借呗上。其中,花呗主体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80亿元;借呗主体是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40亿元。
除了自有资本金外,花呗和借呗主要依靠两种资金来源放贷:第一种是发行ABS将信贷资产出表。在监管降杠杆要求下,2018年后,花呗和借呗的规模开始逐步缩减。截至2019年年中,花呗ABS存量规模大约1100亿元,借呗ABS存量500多亿元。第二种是助贷或联合贷款,资金方包括银行、信托、消费金融机构,具体分为两种方式:(1)导流模式,银行等金融机构自主风控和授信。导流+初步风控,蚂蚁金服向银行推荐客户并提供初步风控,银行等机构再次进行风控筛查及授信。(2)联合贷款模式。蚂蚁金服推荐客户,并出资与银行联合放贷,一般双方出资比例为2∶8或1∶9。
在导流模式和助贷模式中,蚂蚁金服主要收取佣金和贷款手续费;在联合贷款模式中,除了手续费,蚂蚁金服还与银行分润。根据财新的报道,蚂蚁金服通常分润比例为30%~35%,个别情况可以到50%。银行方面则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收益率,通常在7%~9%。

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助贷中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其本质依然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保险板块包括保险互助产品“相互宝”、与电商相关的退运险和账户安全险等,此外还有保险代销平台。这些业务中,相互宝为未来想象空间最大的业务,其价值主要在于导流和保险产品销售。目前相互宝参与人数超过1亿,蚂蚁金服按照赔付额的8%收取管理费,2019年收取管理费约2.4亿元。中信证券预计,2020年收取管理费10亿元。

相护宝业务已经停了

现实情况是,金融科技赚钱很难,要不然蚂蚁金服也就不需要顶着监管压力拼命放大贷款规模了。原因很简单,一个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大部分应用主要侧重于提高创收,风险防控能力不足。而银行对风险管控和信息安全的要求,远远大于对金融科技引入的需求。这是主要矛盾。另一个原因是收费难,具体表现在大银行喜欢“内循环”,自给自足,大银行基本都有科技子公司,确保自主可控是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优先项;中小银行金融科技预算不足,付费意愿更低。
金融科技公司在PPT上总是把市场画得很大,最后能落地的很少。

第十四章 金融科技盈利幻觉:平安金融壹账通的助贷模式可持续吗?

国内已有多家赴美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例如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360金融、乐信、融360旗下的简普科技、积木集团旗下的品钛,但从盈利来源看,这些公司大多依靠放贷或(兜底式)助贷业务为生,单纯依靠技术输出赚钱的模式目前都是亏损的。

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常说,要容忍扩张期的战略性亏损。话是不错,但金融壹账通的客户已经涵盖了所有大行和股份行,99%的城商行以及46%的保险公司,已经不存在客户数量扩张的问题了,依然无法盈利,说明这个模式存在某些硬伤。

2020年5月,人保财险信用保证险业务因为出现了大幅亏损紧急刹车,其中与玖富数科的未偿费用高达23亿元,双方还互相发起了诉讼。而撮合双方合作的平台方恰恰是金融壹账通。

陆金所剩下的业务首先是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的分销。这些业务不管有多大规模,都没有办法
赚太多利润。
其次是助贷业务,帮助银行和信托公司发放次级贷款。这项业务实际上是受到资本金约束的。不管你为银行和信托公司兜底还是不兜底,或者买信用保证保险,它都受到资本金总额的限制。而且,做这种高风险的贷款,难道你真的比信托公司和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更强吗?

在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银行的日子都过得非常难受。但是微众银行过得好,不是因为它有互联网银行的牌照,而是因为它有贷款的抓手,在小额和分散的情况下,它的抓手(QQ、微信和微信支付)是足够的,但是单笔金额如果提高太多,它的抓手就失效了。

第十五章 微众银行:互联网流量巨头的泡沫难复制

微众银行微粒贷的成功仅仅是互联网流量巨头在金融领域的又一次“赢者通吃”效应,其优势和经验不具有可复制性。

第十七章 大数据催收:法律、道德匮乏的土壤不会生出希望之花

2019年4月,媒体报道了员工超2000人的淳锋资产涉嫌违规催收被深圳警方查封一事,而淳锋资产的两名自然人股东都是淳锋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